這是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故事。
曾經有個朋友,14 歲大學畢業,18 歲拿到MBA,今年28 歲已經有10 年工作經驗了。還有另一個朋友,15 歲上大學,今年23 歲已經是負責Facebook 核心產品的技術經理了。每次見到他們我都會開玩笑說”你們在上大學的時候,我還在玩泥巴“。這絕對是一個輸在起跑線上悲傷的故事。
今天,矽谷的一群六年級小學生再次刷新了我對矽谷創新源動力的認識。我12歲的時候還在玩泥巴,這群00後已經開始玩創業了!雖然並不是真槍實戰的創業,但整個創業課程、項目的編制,00後們精彩的pitch,也遠遠超出了我對六年級小學生的預期。今天Sacred Heart School in Atherton (下面簡稱SHS)的六年級小學生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娃娃創業”課。
先稍微介紹一些SHS 和其所在的Atherton(阿瑟頓)。Atherton 緊挨Palo Alto,上有Facebook,下有斯坦福,是南灣著名”地王“,房地產之中間價位為687.5 萬美元,為全美房產價格最高地區之一。SHS 是Atherton 歷史最悠久的私立K12 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開頭照片為學校主樓。學校成立於1898 年,每年招收約1180 名學生。學生家長不乏矽谷知名企業總裁級別人物。大家都懂的......
就是這樣一個滿地跑著都是小富二代的學校,卻從小灌輸的是通過創業解決社會問題的主導觀念。輔導這個課程的老師Christopher Chiang (以下簡稱Chris) 是一名歷史老師。Chris 和我們介紹,以前每年曆史課關於中國的部分講述的都是中國古代史,導致學生對中國的印象停留在了古代中國。從這幾年開始,中國部分改教中國現代史,意在讓處在矽谷中心的孩子們了解到一個高速發展的中國。
這個課程從去年開始,主題是“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應用解決當今中國的社會問題”,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啟發學生對現代中國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全年級72名同學在獨立調查中國社會現狀後,每人有一分鐘的idea pitch,描述發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然後由老師選出最高分的20個。這20名同學要去和其他同學pitch自己的方案,招募3-4個公司“早期員工”。團隊根據成員特長分工為:business,developer和designer三個角色。經過4個星期的調研和開發,使用過MIT App Inventor最終完成產品的MVP以及公司股權分配,確定需要募集資金比例。Final pitch的裁判團是由有相關風投、業界經驗的家長組成的,對於每個團隊的產品、募資做出最終決定。優勝團隊不由現場募得資金多少決定,而且是綜合評判給分。最高分的團隊將會獲得去矽谷優秀IT企業/孵化器參觀學習的機會。具體的課程安排如下,各位可以體驗一下這群六年級的“小屁孩”玩的東西是不是遠超出我們對六年級的正常理解了。
德芙有幸參與了最後5 個團隊的評判。每個團隊針對的都是中國不同的社會問題,主要集中在教育,貧困,污染和社會慈善。小企業家們一致認為,現代中國財富急速增長,很大程度得益於發達的製造業,其帶來的問題就是貧富不均,環境污染,教育資源匱乏,社會慈善落後等問題。
其中一個名為“2Give”的團隊,希望解決社會慈善意識落後的問題,於是設計了一個社交平台,以各大明星為代表,粉絲可以在平台上面為明星開出的慈善活動捐贈虛擬貨品,虛擬貨品銷售所得會用來幫助貧困山區的兒童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另一個名為“E-City”的團隊,希望能提高中國青少年的環保意識,開發了一款以環保為主題的手機遊戲,與虛擬城市的養成類游戲類似,用戶需要通過遊戲內提供的各種手段,治理和開發一個嚴重污染的城市,每個用戶經營的城市環保指數會有遊戲內排名,排名高者將會獲得虛擬物品的獎勵。
下圖為兩個團隊的團隊成員在最終Pitch 上的展示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是一個小學六年級的課程。不要說“九年義務教育”,不少國內大學的創業課程,恐怕都相形見絀了。與國內許多熱捧的以發現市場機會和產業化潛力為目的的創業比賽不一樣,課程沒有刻意強調市場,客戶與盈利模式,更多關注的是學生髮現問題,通過現代科技可擴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solve problem in a scalable way)。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整個矽谷的創新源動力,並非從斯坦福大學那四年突然爆發。這種從小灌輸的make things happen and solve the problem的理念,是長大後如何惡補都惡補不出來的。所謂“天生創業者”並非天生,而是後天教育過程中傳達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一種骨子裡的信念和行為方式。
不同的社會發達程度,不同的社會普世價值觀導致在很久以來我們都在解決非常現實的問 題:生存與生活。也許在溫飽都沒有保證,工作100年都買不起房的天朝,要求從小培養對社會責任感,培養快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在是言之過早。但是中國社會始終會經歷發達社會走過的道路,遲早有一天製造業與地產業無法進一步拉動內需,遲早有一天我們需要逼迫自己向科技創新型社會轉型,遲早有一天我們的00後需要與他們矽谷的同齡人在世界舞台上同台競技。那麼我們80後,90後,是不是能在看到差距的同時,奮力迎頭趕上。這樣00後在接過接力棒時,只需做最後的衝刺了。
雖然我12歲的時候還在玩泥巴,但是到我孩子12歲的時候,我希望能給他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追趕與超越的故事。
留言列表